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道家養生--張三豐打坐歌

道家養生--張三豐打坐歌 張三豐祖師的《打坐歌》,是道家太極養生文化的名篇,在海內外廣泛流傳,可謂婦孺皆知。《打坐歌》解說闡釋了道教丹道文化,其中的養生思想經典雋永,對於現代人仍然頗有益處,值得今人學習借鑒。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這裡說的打坐,是一般丹書上面常常說的“打坐於明堂”的意思,也就是指的“參消息”、“參玄關”。“密密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打坐的要領在於調呼吸,呼吸綿密深長勻細,陰陽方能調和。心神“松靜”,呼吸才能自然深長,這也體現了放鬆、入靜的重要性。 《打坐歌》中說:“閉目觀心守本命,清靜無為是根源”。人應守住內心的本真,而不應守邪心、貪嗔癡怨,也不應放縱慾望,汲汲於聲色利欲。用一顆本真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我們的情懷可能開放,在自然之境中體悟大道,這就是“本命” 的意義,守住本命的根源在於清靜無為。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古時沒有電力抽水泵,若要抽河水灌溉稻田,則須用人力腳踏水車,即是謂“河車”。神州大地,歷來南水北調,將南方有餘之天澤江河水,調濟北方苦寒之地;修真卻要北水南調,由下元精府在北,抽往神府居南,所謂“坎水逆流”。“三關”是指尾閭、夾脊、玉枕。過三關即意味著任督二脈的氣血貫通。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養生也是一場修行,是悟道之旅,是健康之路,貴在長期堅持。人放鬆、清靜一天很容易,但能一直守住內心的澄明就很難了。心志不堅,三分鐘熱度,是難以體會道家太極養生的奧義的。 張三豐《打坐歌》全文如下: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閒。 閉目觀心守本命,清淨無為是根源。 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 黃婆其間為媒灼,嬰兒姹女兩團圓。 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沖天。 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 急下手,採先天,靈藥一點透三關。 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大中元。 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 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 龍又叫,虎又歡,仙樂齊鳴非等閒。 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 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 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 玄機妙,非等閒,漏洩天機罪如山。 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關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 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 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 要問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很多人看後才明白 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 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 他在湖邊碰上了一位觀水靜坐的智者,便 將自己的境遇逐一細述。 智者微笑著將他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裡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商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照做了。冰塊搬出來後,智者吩咐:“用力砍開它!” 商人找來斧頭便砍,不料猛烈的重擊,只能在冰面上劃下一道細微的印記。商人又掄起斧頭,全力劈鑿。一會兒,對著掉落的冰屑,他氣喘吁籲地搖頭:“這冰實在太硬了!” 智者不語,將冰塊放在鐵鍋中煮。 隨著溫度的升高,冰塊慢慢融化。 智者問:“你從中有所領悟沒有? ”商人說: “有些領悟了。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 不該用斧頭劈,得用火燒。” 智者搖頭。 商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 智者語重心長地說: 我所讓你看到的, 是成功人生裡的七種境界: 01. 冰雖為水,卻比水強硬百倍。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百折不撓。 02.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聚氣生財。 03. 水淨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髒,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淨化自己。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種境界:包容接納。 04.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亦可水滴石穿。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種境界:以柔克剛。 05.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能屈能伸。 06. 水雖為寒物,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鬥,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種境界:周濟天下。 07. 霧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結雨,化為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踪,飄忽於天地之內。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種境界: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罷了。 01.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這意味著,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每個在我們周圍,和我們有互動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麼,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也許要給我們的人生一個轉折。 02.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絕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並不存在“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樣……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以便繼續前進。生命中,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便它不符合我們的理解與自尊。 03. 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每一件事情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們準備好,準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它就在那裡,隨時準備開始。 04. 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是如此簡單。當生命中有些事結束,它會幫助我們進化。這是為什麼,要完整享受已然發生的事,最好是放下並持續前進。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當下的覺醒

當下的覺醒(42) 假若你為瞭解自己、強固自己或增加自己的重要性,而設定小我 的目標,即使你達成了這樣的目標,它們終究無法使你得到滿足。 你可以設定目標,但要知道,達成目標並非那麼重要。於「臨在 」中不論生起什麼,都說明著「此時此刻」不是前往目的地的工具 而已一一你的「做」已然在它自身得到滿足,你不會再矮化當下, 把它當成達到目標的工具,只有小我才會這麼認為。 ~~艾克哈特 · 托勒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閉關的真義

閉關的真義: 對於“閉關”,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歡閉關,有的人不一定喜歡閉關。若以我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閉關的。但是,我們在三年閉關的最初,仍然會覺得很辛苦。尤其是早上三點要起床,然後一整天修法下來,到了晚上才能結束功課。很多時候,都是要到十點多才能睡覺。而且,在關房裏,是沒有床可以躺下來的,我們都是坐在禪座上的。所以那時,真的是覺得全身都很酸痛,即使要睡也睡不著。 在閉關初始,主要的修持是從“止的禪修”開始的。從心的寧靜開始培養,也就是隨時安住於善法、善心。之後再學習那洛六法、大手印…等各種不同的課程。 到了真正要出關時,大家都會有一種想法:好像不想出關了。會覺得閉關的時間如果能再長一點,該有多好。至於閉關的口訣,主要有二個:也就是“止”與“觀”的修持。因為,只要能懂得止、觀的修持,在閉關房裏就會是非常的快樂和喜悅。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如何修持止、觀,無法將心安住於止觀的話,那麽,就會像是在牢房一樣。也許,身體是在關房裏,心卻到處亂跑。 雖說道路有很多種,但以藏傳而言,閉關是很重要的。為什麽呢?因為閉關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去除煩惱,並幫助我們了悟而證悟。當我們獲得清凈的了悟、證悟之後,再去從事利他的事業時,就能成辦真正清凈的利他行為。由於這種清凈的利他行為是不帶煩惱和我執的,因此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 如果我們自己對佛法的道理領悟不夠。一開始,我們在行利他時,會覺得好像可以利益到他人;但是當這利他的行為,漸漸地被“我執”滲入,甚至變成自私心時,這樣的利他行為或許某一部份仍然能利益到他人,其它部份則未必能利益到眾生。 在此,我以三方面來說明閉關也能利益他人: 第一、當我們處在資糧道,那時的利他和我們進入到加行道,甚至登入到初地時的利他是不同的。當我們達到越高的層次,隨著自己的證悟,我們能做的利他行也會是更廣大、更能利益到他人的。 第二、我們在閉關時,並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閉關的。因為,一開始,我們就必須發起菩提心、大願心。也就是說:我們是為了利益等虛空一切如母的眾生,是為了讓等虛空一切如母眾生能夠成就佛道而來閉關修持的。如果我們是依於這種利他的大願心而來閉關的話,閉關的本身也就是在利益眾生、利益他人。 第三、我們現前做的一些利益他人的事,可能無法立即利益到一切眾生。但是,在閉關時,我們可以將這一切的善業功德,尤其是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這樣的利益是很大的。此外,一個人如果能在佛法上具備體證和證悟時,他就能利益無量無數的眾生。 我們不需要覺得:如果我不趕快度眾生的話,很多的眾生就會被別的菩薩給度走了,我就沒有人可以度了。我們是不必擔這樣的心的。 --明就仁波切--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阿底峽尊者對六度的箴言

阿底峽尊者對六度的箴言 阿底峽尊者的三位弟子曾經問阿底峽尊者:「所有成佛的正法中,哪些是最殊勝的呢?」 阿底峽尊者說:「最殊勝的智者是証悟無我的人。」 「什麼是最殊勝持戒的尊者呢?」 「最殊勝的持戒者是調柔自己心性的人。」 「什麼是最殊勝的功德呢?」 「廣大利益眾生的心。」 「什麼是最殊勝的訣竅呢?」 「長時間內觀自心。」 「什麼是最殊勝的對治力呢?」 「了知一切無自性,通達所有諸法,本來無實有。」 「什麼是最殊勝的修行呢?」 「不隨順世間,和所有的世間法背道而馳的,就是最殊勝的修行。」 「什麼是最殊勝的成就呢?」 「當你的煩惱日漸減少的時候,就表示有殊勝的成就了。」 「什麼是最殊勝的道貌呢?」(所謂的道貌就是佛陀果位的徵相。) 「當你的貪念欲望越來越少的時候。」 「什麼是最殊勝的布施呢?」「心中毫無貪著。」 「什麼是最殊勝的持戒呢?」「心安,寂靜,調伏自心就是。」 「什麼是最殊勝的忍辱呢?」 「身居卑位。」 「什麼是最殊勝的精進呢?」 「放棄世間所有的瑣事。」 「什麼是最殊勝的禪定呢?」 「一直安住在清淨的意中,無有造作。」 「什麼是最殊勝的智慧呢?」 「對任何一切都不執為實有。」

開悟與叛逆的靈魂

開悟與叛逆的靈魂 出於愛,所有一切都會是對的,愛是能夠把所有一切蛻變成正確事物的魔術。我想要的是開悟的叛逆者。這是可能的,因為開悟是可能的,叛逆也是可能的。我們唯一需要的是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叛逆與開悟,一個佛陀以及叛逆的列寧,那會是最美的現象。叛逆應該是來自於你對人類的愛,來自於對於未來的慈悲創造力;不是來自於你對於過去的憤怒。因為你不只是要催毀舊有的事物,你的理想、你的終點是為了創造出新的事物。如果你不催毀舊有的事物,新的事物無法出現,所以你進行催毀。但是這其中沒有憤怒。它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就像是你拆除一棟舊有的房屋,其中沒有憤怒。你只是清理地面,然後在原地建立新的房屋。 你需要催毀和創造這兩件事情。你帶著平靜、寧靜、光亮以及內在本性的品質,叛逆地反對所有的不公正,反對所有非人性化的事物。但是這是為了創造,為了實現一個真實人類社會的夢想,在這個真實的人類社會裡,每個人都能獲得自由、平等的機會以及非暴力式的教育。這個社會裡的教育它不只提供資訊,也提供蛻變的機會。它讓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讓你内在最美的部份得以綻放。 …摘自-奧修談權力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心虛

心是虛無真空○直系化分子○謂如來心。本自清靜、本來空、唯獨無偶○謂一性。感受客觀物相,生一念 即受想行識,謂之人心。一念映萬相,萬想由心生。虛心本自不動,只是意識在心內行。意多,虛不增,無意,虛不減。不增不減宗歸○。萬變不離宗○,宗不變,千思萬想正常能。認為自心亂,即是有二生 ,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生亂意識是一念之障,不生二亂,還是一念純誠。千思萬縷、此伏彼起,來一千,去一千。來一萬、去一萬。心如鏡如,千萬之念是從一念生。千萬之念滅在一念中。虛心之一念還是 念誠。千思萬縷任來去,別生二念,即是一念純誠。老子抱元守一念。釋迦萬法歸一性圓明。孔子貫一念純誠。大舜精一萬法通。若將一念歸無念,即是妙覺圓明萬法通。一念還虛無,虛無還妙大神通。

王重陽-內修十論

八仙呂純陽之弟子--王重陽。宋末元初,陝西鹹陽人。親傳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張三豐以內修十論為太極根基。王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采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後之好道者。以神築基,去汙除垢平息貪欲之念,復清靜無為之真。神合太虛,陰陽五行之氣,合於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為一體,即天人合一之太極。以神化之動,自然圓合連貫,千變萬化,神妙莫測,是為太極拳。千變萬化之式,神而化之,如行雲流水、濤濤不斷,起無定式,收無定法。自由、自如、自在安然,是自然天賦人類自神所化之真太極拳。發揮人人自我之天賦,青出於藍,勝於藍。固守陳規、停滯不前,無新生命。應續真宗,創新迎未來。 一、 論打坐 【原文】坐久則身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清爽。以此為念,則邪正可知。若能心起皆滅,永斷覺知,入於忘定。倘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於言甚善,於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今則息妄而不滅照,寧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事或有疑,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一切煩邪亂想,隨覺即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見聞,如不見聞,即是諸事萬物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遂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釋義】以坐為坐是守屍鬼。活人坐不臥,死人臥不坐。一具臭骨頭,談什麼煉功課。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此中意,便是西天祖。二人者即二目瞳神不外馳,神坐中央戍己土,巍巍不動穩如泰山即是坐。非肉體之功,是築自我神基。以身體舒適來定時間。今非昔比,今古條件不一,法由心生,自然是道。坐以靜思求理悟真宗為念,停思斷想入頑空是練功之大忌。別生一念,幻境現前名為入魔。心喻鏡,千形萬相不礙明。千思萬縷任來去,如如不動是坐功。舞臺角色,喜怒哀思悲恐驚,演員意表形相,內心世界無動於衷。定靜無為自然智慧生,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即誠則靈,靈則明。以自心洗自心,返觀內照,去汙除垢,止念還虛,守一萬事畢,勝似丹經萬卷。此自然無為之坐。 二、論虛心 【原文】經曰:人能虛心,虛非欲道,道自歸之。內心既無住著,外行亦無所為。非淨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撓。實則順中為常,權則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為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眼,纖毫入眼,眼即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亂,難入定門。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難得定。猶如良田,荊棘不除,嘉禾不茂。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剪除,定慧不生。此心無所托,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起隨滅,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無論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接物,當須作意安之。若未得安,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閑,即堪自樂,漸漸馴狎,惟益清遠。且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梗,不受駕禦﹔鷹野鳥,為人把戲,終日在手,自然調熟。心亦如是,若縱任不收,惟益粗疏,何能觀妙。 【釋義】心是虛無真空○直系化分子○謂如來心。本自清靜、本來空、唯獨無偶○謂一性。感受客觀物相,生一念 即受想行識,謂之人心。一念映萬相,萬想由心生。虛心本自不動,只是意識在心內行。意多,虛不增,無意,虛不減。不增不減宗歸○。萬變不離宗○,宗不變,千思萬想正常能。認為自心亂,即是有二生 ,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生亂意識是一念之障,不生二亂,還是一念純誠。千思萬縷、此伏彼起,來一千,去一千。來一萬、去一萬。心如鏡如,千萬之念是從一念生。千萬之念滅在一念中。虛心之一念還是 念誠。千思萬縷任來去,別生二念,即是一念純誠。老子抱元守一念。釋迦萬法歸一性圓明。孔子貫一念純誠。大舜精一萬法通。若將一念歸無念,即是妙覺圓明萬法通。一念還虛無,虛無還妙大神通。 三、 論不染 【原文】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今獨避動而取安,離動而求定。勞於控制,乃有動靜。一心滯於住守,是成取捨,兩病都未覺。其外執,而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答曰:總物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吾子之見有所未明,何者?子徒見貝錦之輝煌,未曉如抽之素絲。才聞鶴鳴之沖天,詎識先資于穀食。蔽日之幹,起於毫末。神凝至聖,積習而成。今徒知言聖人之德,而不知聖人之所以德也。 【釋義】見聞覺知之覺性謂之道心。如來心○本自無染。觀客觀物相,感受而後,意識一念生 即人心。道心本自清,人心本自靜,人心愛物,被物所牽。貪心二意生,這是三心二意。此謂染,一念純誠,不生貪欲之心謂不染。一平二靜,念欲平息,復我本來道心○,即是返虛無妙有之道,常無欲以觀其妙,虛靈不昧之道心,即天賦靈明之妙智慧光,簡稱慧光。光俱感應功能,謂靈光獨耀。日光、燈光無感應功能,只有熱、照明之用。燈是體,光是用。燈能破,單獨的破壞光,是無能為力的。靈光無法能破壞。因體用皆光,唯獨無偶。入水不浸,入火不焚,刀砍不斷、雷打不變,罡風吹不散。被物相所蔽,不明。破相、除物,還虛○自明,即一性圓明,即去汙除垢,止念還虛○。此人類人人自我之自然天賦之真生命○,真信真誠靈自明,妙覺靈明獲圓通。 四、 論簡事 【原文】修道之人,莫若簡事。知其閉要,識其輕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此皆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皆徇之而自致亡敗。何迷之甚也。 【釋義】心本空寂、清靜自如、唯獨○無偶,簡。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簡。《金剛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觀世音心經,真空妙理無為法是佛綱。以無印心,觀自在○,萬法皆空。而獲大自在,入無為無所不為,謂大自在菩薩。觀萬象,生萬意,應萬事,生萬變。來則有,去則無,心無掛礙○簡。居人海乘風浪,在塵離塵,在欲離欲,和光混俗,背境觀心,心喻鏡明○簡。 五、 論真觀 【原文】夫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也。一食一寐,俱為損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禍福之本。巧持其末,不若拙守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可觀妙。然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須當虛襟以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若因事煩躁,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我之船舫也,欲渡於海,必資船舫。因何未度,先廢衣食。虛幻實不足營為,然出離虛幻,未能遽絕。雖有營求,莫生得失之心。有事無事,心常安泰,與物同求不同貪,同得而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言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釋義】眼見前,不見後,見表不見內,視察一切,視者,覺也。眼只是晶體透明之器官,見是心,非眼。心不在焉,視而弗見,此處指真觀。覺悟真空之妙有謂之觀。即心經觀自在菩薩。道德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慧眼觀俗,見心同時也見表,謂之通觀。佛以無上妙智慧,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俗觀只見色相,不透心性,謂之觀相。真觀,認自本心,識自本性,在悟觀者是誰。觀自在菩薩的觀者是如來心○,被觀者也是如來心○。以心觀心即以○觀○,作何觀想?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觀何?返觀內照,返聞自性,聞者即是覺。自參自悟自覺,內不生觀念,外不起觀心。觀者,自在自如如即○。照見五蘊皆空○,念不生相,心不生法,無為自在,即是自然虛無○大道。起觀想之念,生觀妙之障。有障觀何,蔽觀者昧。不生觀想之念,即去汙除垢、止念還虛○。萬事畢了然無一物。不觀之觀即真觀。 六、 論色跡惡 【原文】前節雖斷緣簡事,病有難除者,但依法觀之。若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終無色事。當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忘想心空。惟有智者,善觀而達識之,樂天知命,故不憂貧病之苦也。經雲: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孽。由此言之,真命也,又何怨焉。譬如勇士逢賊,揮劍當前,群凶奔潰,功勛一立,榮祿終身。今之貧病惱亂我身而寇賊也。立刻正心,則勇士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以此敵之,必生憂累,如人逢賊,不立功勛,棄甲背軍,逃亡獲罪。去樂就苦,何可憫哉。若貧病交侵,當觀此苦由我有身。經曰:及吾無身,吾何有患。 【釋義】無極真空純至靜,靜到極點太極生。無極真空○。太極 先天混元一氣。兩儀 ,天地變易之氣。皇極 交易之氣,即物質世界,人類社會。由混元一氣開始統稱為色,色由空轉化而生。畫是白紙,畫家化而生畫,白紙即畫,畫即白紙。無極化太極,無極即太極,太極即無極。不同的一畫,畫萬物。一化,化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因空而育化,白紙因畫家而化成畫。天地萬物源生於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無空,色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空色一體,空能生有,有歸空。當今地球上六十億人,百年後皆化灰塵。空生幻相,相質變歸於空。覺性本空,不生不滅。黃帝曰:天地有質變,理氣了無終始。當今人類社會之六十億人,實質是一百年後的骨灰在活動。理氣離體,當即立滅。天地萬物皆真空幻化無常的物質色相,質變皆無。大地上六十億人每天在吃地球,大地的生命也是無常之物,資源盡則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的軀體是暫存體幻化身。一波下去一波上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波新人換舊人。人潮永無了休,一潮天子一潮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只不過是銀幕電影,時過境遷影也無。功名利祿、酒色財氣、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不入真生命○之流。放手如是,不放手也如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苦為了貪欲犧牲了真明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七、 論泰定 【原文】泰定者出俗之極也,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取無舍,寂滅之至。無心以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莊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宇,心也,天光,慧也。心為道之區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生出本性,非是人有。故曰:天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性迷則慧不生。慧既生矣,寶而懷之,勿以多知而傷於定。非生慧難,慧而不用難。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天下希及之,故為難。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常守富貴。定而不動,慧而不用,故得深証真常。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天。知而言之所以人。古之人天而不人。又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為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本性也。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且恬,積而久之,自成道德。自然震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瘤。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心之虛妙,不可思議。 【釋義】自我虛無靈明之通體,本自不動○唯獨無偶。只是道體所生之意識觀念,對萬紫千紅千般欲念,窮追猛趕,貪之不舍。悟透人生如幻,酒色財氣眼前樂,兩眼一閉萬有空。為這個臭皮囊犧牲真明命,享一時的假歡樂,受萬年的真痛苦。認為是臭皮囊在享樂,其實是覺性感受。豈不知障蔽的是妙明光!定靜安慮慧自明,頓悟人間無真樂,樂極都傷悲。只有道體○,安然自在永放光明,知真樂棄假樂,求理悟真宗,明瞭自然空。一切眼底過,身軀永無蹤。不明真道理,心態如何定。悟透社會人生如幻,不生不滅是真空。說一千道一萬,自心悟萬法通。從古至今用心量,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在平民上,萬民之中好榮光。歸根到底看結果,都是灰土泥巴像。泰也如是,不泰也如是,何不自然自在悟真常。 八、 論得道 【原文】夫道者神異之事,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其然而然。至聖得之于古,妙法傳之於今。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以道通,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踏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澤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雲:身神並一,則為真身。又西升經雲: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至早終,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舍光藏輝,以斯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經雲: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資熏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舍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其惟道德。 【釋義】道本無得無失,只因世人不知其真諦。道體是虛無大道賦予人類之覺性。老子說覺性是自然天地萬物中唯一之大神。孔子說妙覺靈通之理性。釋迦說天賦於眾生之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是天賦的神通廣大,玄妙無邊之覺性。上至諸佛,下至一切蒼生,皆含佛智。被氣稟所拘,物欲蒙蔽者謂之眾生。佛性不昧,不被人間一切形形色色所轉,頓悟人生,一切皆幻化無常之物,不求不貪謂之覺者。迷者若失,實無失。悟者明之,若得無得。其神秘妙玄是天賦本能,人人如此,非築修加功而成。原是金丹寶珠,因落塵緣,被塵汙欲垢所埋。憑自妙明智慧,磨去塵汙,除其欲垢,當即復明。如眼疾,去障復明,是本明,醫不增明。道體礦中金,去礦精金,永不成礦,木若成灰,永不成木。一性圓明,永恆自然中,謂之極樂,千千不滅大覺仙,因人是神佛之種子,修者結果。得其正果謂得道,老子說上德無得。 九、 論坐忘樞翼 【原文】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幹心。然後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緣,信心無二者不能。若有心傾至道,信心堅切,先受三戒,依戒修行,敬終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簡緣﹔二曰除欲﹔三曰靜心。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經曰: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由此言之,簡要之法,可不信哉!然則凡心躁競,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或息之而不得,或暫停而旋失,去留交戰,百體流汗。久久行持,乃得調熟。莫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少得靜己,則於行住坐臥之時,涉事喧鬧之所,皆須作意安之。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惟一。如束心太急,則又成疾氣,發狂癡,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適。制而無著,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此真定也。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外喧無動。故來就喧。以無事為真宅,以有事為應跡。若水與鏡,遇物見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定。發慧遲速,則不由人。勿於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則傷性,傷性則無慧。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則多感眾邪百魅,隨心應現,惟今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孽日消,新業不造﹔無所纏礙,迥脫塵網,行而久之,自然得道。夫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時七候。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遇事仍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宿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補夭傷,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神,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若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靈穢質,色謝歸空,自雲慧覺,復稱成道,實所未然。 【釋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客觀的見聞覺知思想意識,好之惡之,記憶自然不同。萬象銘刻於衷,回憶童年歷歷在目。忘與不忘是自然的。靜是生命本能,無需用意識去作為,本自靈明智慧生,愚昧自滅。老子說自然是道,無為是法,因本自清靜。不執著,不以為然,放任自流,自然心態無忘無不忘之意。自然無為對一切思想意識置之不理。比喻主不喜客,客無顏自退。不退主煩客不安。意執不忘心不安,忘心態意識得解放。胡思亂想、海闊天空,異想天開,野鶴閑遊,信馬遊疆、放任自流、無動於衷。亂之極,動之極,即是定靜之自然。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找之,心不起亂,亂從何生?心欲求靜,求者是亂。不思動不思靜,思想是何?自如是法,自然是道。不認自本心識自本性者,難入無為,見聞覺知之覺性,念念自如妄自消。 十、 論坐忘銘 【原文】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不求無諂無媚,不執可圓可方。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懼君王。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日長。觸則形斃神遊,想則夢離屍僵。氣漏形歸壟上,念漏神趨死鄉。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強。博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測行藏。不飲不食不寐,是謂真人坐忘。 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緣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清虛之境矣。 張三豐曰:此王重陽祖師十論也。無極大道,盡寓其中。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來遊。遺留丹訣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覺世之心。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采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後之好道者。 【釋義】呂祖說我性從來本自然,本來由我不由天。夜半鐵漢自思量,長生不死由人作。人生百年南柯夢,覺者自我撞晨鐘。道在聖傳修在己。德在人積命由天。蒼海雲橫迷去路,悟者一步不離即西天。喜怒哀思自心定,神聖仙佛種子自心田,靈苗生在自心內,外尋十萬八千無覓處。內觀抱元守一,一性圓明是自家。有求心外客,有法非自家。一個身心生萬法。道本虛無用法作什麼?心是礦中金,法是煉金火,金成,無火、無礦、也無金。物質本無性,符號名是金。真金本無染,皆因礦混金。自心有慧火,除礦金自精。有為皆假火,真火自慧根。不燒礦自滅,不煉本是金。修煉是假名,取法昧自心。舍法不知義,不取不舍自家真。陽光是本能,雲霧是外生。自心本清靜,客觀是外因。月照雲霧散,心清除外因。不用有為法,無為我自真。 內修十論結語 三豐太極宗旨真,千變萬化不離根。 揮手一劈陰陽掌,轉身一動五行身。 長短平高低自如,行站坐臥築基深。 雨電風雷神氣象,混元一體太極真。

華嚴三昧章

華嚴三昧章 三昧略以四門分別。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三。表德第四。 初中問。云何名發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論。有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眾生故。依此三心。各曲開十門。 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者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捨離故。五者無閒心。謂觀此真如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七者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者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者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不二。還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圓滿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者。一者廣大心。謂於遍法界一切行門。誓當修習學故。二者修行心。謂於無邊行海。對緣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六者無疲倦心。謂於一難行。多時勇悍。無疲倦故。七者常心。謂於一一行。各盡未來際。念念相續。恆不斷故。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我。俱絕三輪故。 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廣大心。謂於一切眾生。皆立誓願。將度脫故。二者最勝心。謂度彼要當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謂求度眾生巧方便法。要當成就故。四者忍苦心。謂堪忍代彼一切眾生受大苦故。五者無厭足心。謂於一一難化眾生。化以無量方便。無厭離故。六者無疲倦心。謂化一難化眾生。設於無量劫荷負眾生苦。不以為勞故。七者常心。謂於一一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閒。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報心。謂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報故。九者歡喜心。謂令眾生得安樂時。過自得輪王樂。釋梵天王。乃至二乘涅槃故。十者不顛倒心。謂不見能化及所化故。 第二簡教者。問。眾生修行。為要藉受持聖教。方成行耶。為要須捨教法。行方成立耶。答。通辨此義。略有十類眾生。一者。自有眾生。元不識教。懸捨聖言。師自妄心。或隨邪友。違教修行。以為心要。外現威儀。內懷巧偽。巧偽誑惑。是魔徒黨。此為最惡人也。二者。自有眾生。亦背聖教。不讀經典。以質直心。隨逐前人。謂為出要。勤苦修行。竟無所益。此雖輕於前類。猶非好人也。此上二人。俱捨聖教。不得義理。三者。自有眾生。聞前二人背教為損。即便唯讀聖言。不解義意。莫知修行。唯以巧偽。依傍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順妄背真。此雖不捨聖言。猶非好人也。四者。自有眾生。受持讀誦。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不解修行。唯以直心讀誦為業。雖無巧偽。勝過前人。猶非究竟。此上二人。俱不捨教。不得義理。五者。自有眾生。讀誦聖教。分知解行。隨力修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雖是好人。猶非究竟。六者。自有眾生。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修聖教。順教修行。取意專修。不復多讀。此雖勝前。猶非究竟。七者。自有眾生。受持聖教。深會其意。亡筌得實。唯在修行。不復尋言。雖捨教筌。猶非究竟。八者。自有眾生。尋教得旨。知一切法無不稱性。是故於文字教法亦不待捨離。持此順性之教。則為正行。此雖不捨教而得真。猶非究竟。九者。自有眾生。常受持稱性之言教。遂得於不捨不著。恆觀絕言之真理。不捨不滯。俱起二行。經云。聖說法。聖默然者。是其事也。此雖理事無礙。二行俱起。猶非究竟。十者。自有眾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恆誦習而不礙觀空。此則理事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也。 第三顯過。問。色空。空色。為相即耶。為不相即耶。答。有四句。謂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非俱亦不可。 初中有二。謂據人及法。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過。一。凡迷同聖過。以凡夫見色是真空故。二聖智同凡過。以所證真空。即是凡見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一聖應同凡。見妄色故。二凡應同聖。見真空故。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還有二過。一。壞俗諦過。以青黃等色。即是真空。則無別俗故。二者壞真諦過。既以青黃等相為真空。則別無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一。壞真諦過。以空即是青黃等。則無真空故。二。壞俗諦過。以真空為色。則無妄色故。 第二非即亦不可者。亦有二失。據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者。凡迷不成過。以所見色。非虛妄故。二。凡無悟聖過。以所見妄色。隔色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聖智不成過。以取色外。非真空故。二聖不從凡過。以空異妄色。聖自聖故。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壞俗諦過。以色不無性待緣不得有故。二。壞真諦過。以不會色歸空。則無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壞真諦過。以色外斷空。理非真故。二。壞俗諦過。以空非色。妄無依故。 第三。俱亦不可者。謂若色即空不即空。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種。先據人有二失。一。凡聖雜亂過。二。迷悟不成過。次就法亦有二失。一。二諦雜亂過。二。二諦不成過。思之可見。 第四非俱亦不可者。謂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種。先就人有二失。一。迷無悟聖期。悟不從凡過。二。聖凡既雜亂。二位俱壞過。二。據法者亦有二失。一。二諦各別俱不成過。二。二諦混雜失法體過。思之可見。 第四顯德。自有五門。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案日本南條文雄校云。此下初三門無釋可考。似讓其釋於杜順法界觀也。)四。色空章。十門止觀者。第一。會相歸性門。於中有二種。一。於所緣境。會事歸理。二。於能緣心。攝散入止也。第二。依理成事門者。亦有二種。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二。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於妙觀。第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前理事。融通交徹。令無礙故。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於一念頓照故。第四。理事雙絕門者。由事理雙觀。互相形奪故。遂使兩相俱盡。非事。非理。寂然雙絕。是故令止觀雙泯。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於一事中見一切法。而心無散動。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由諸事悉不異於理。理復不異於事。是故以不異止之觀。見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由交參非一。與相含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現即入二門。同一法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者。由於一事中具一切。復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餘一切事亦然。以止觀心境不異之目。頓現一切。各各重重。悉無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也。第十。主伴圓備門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於此普門法界。然舉一為主。一切為伴。主伴互容。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門。皆悉安立。自在無礙。然無異念也。五。理事圓融義十門。第一。理事俱融門。事虛理實。相攝全收。融成十義。一。緣起事法。以虛無性故。舉體全理也。二。真性理法。以真實故。不礙舉體全事也。三。由前二義不相離故。理事俱存。四。由二義相奪故。理事雙泯也。五。事全理而事不壞。六。理全事而理不失。七。二俱存而俱不立。八。俱亡而俱不泯。九。前八相順而俱現。十。皆各相奪而無不泯。並銳意思之。第二。理法隱顯門。理性隨事。隱顯融通。亦有十義。一。以理全事故。理隱也。二。事全理故。理顯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隱顯俱立也。四。以二義相奪故。非隱非顯。五。以全事而不自失故。即隱常顯也。六。以事盡而不泯他。即顯常隱也。七。此二不相離故。即俱隱俱顯也。八。相奪二亡故。俱非隱顯也。九。由前八義。同一理性。不相礙故。同時俱現也。十。同時相奪。義無不盡。泯同一味。亦非一也。深思可見。又單隱單顯。各有四義。及俱存俱泯十義。思準可知。第三。事法存泯門。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理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五。以舉體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八。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同一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不盡圓融迥超出情表。亦深思可見。單存單泯等十義。準前思之。第四。事事相在門。事法緣起。力用相收。亦有十義。一。眾緣起法。於中若無一緣。餘一切緣全不成故。是故即一緣有力。能攝一切。餘並無力。攝在一中。即一現多隱也。二。以多唯一故。是故即多緣有力。而能收一。一緣無力。攝在多中。即多現一隱也。三。由前二義不相離故。無礙俱現也。四。以各相形奪。無不盡故。即非隱非現也。五。由有力攝他時。必無力入他故。現即隱也。六。無力入他時。必有力攝他故。隱即顯也。七。俱攝無不俱入故。隱顯俱現也。八。俱攝俱入。必不俱故。隱顯斯絕也。九。以前八義同一緣起門。自在俱現前也。十。各相形奪。超然無寄。圓融絕慮也。亦深思會意。可以準知。又單攝單入等十義。亦準前思之。第五。一事隱現門。一事望多。有攝有入。隱顯自在。亦有十義。一。由一攝多故。一現也。二。由一入多故。一隱也。三。以攝入同時一法故。亦隱亦顯也。四。全攝相奪各盡故。非隱非現也。五。由一能攝多。方能入於多。是即現常隱也。六。由入多故。方能攝多。是即隱常現也。七。由具前二義。方為一故。俱隱俱現也。八。二義同一相奪俱盡故。非隱非現也。九。合前八義。同在一法。無礙頓現前。十。由前諸義。各相奪盡。泯然無寄。迥超言慮。即俱泯也。並各去情如理思之。又如攝入具隱現有此十義。當知隱現具攝入。亦有十義。準思之。第六。多事隱現門。多事望一。有攝有入。隱顯自在。亦有十義。一。由多攝一故。多顯也。二。由多入一故。多隱也。三。以攝入俱現故。亦隱亦現。四。攝入相奪故。俱非也。五。以多能攝一。方能入一。即顯常隱。六。以能入一方能攝一故。即隱常顯也。七。以具前二義。方為多故。即隱即顯俱現也。八。同體二義。必相奪盡。即隱顯非也。九。合前八義。同時頓現前也。十。以前諸義。各相形奪。泯然超絕。準前思之。又隱顯具攝入十義。同前思準。第七。事事相是門。緣起事法。展轉相成。體互有相無。彼此相是。亦有十義。一。於大緣起中。若無一緣。非直所起不成。彼能起緣體亦不成。是故一緣是能成。為有義。多緣是所成無體。是空義。是即多歸於一故。一存多泯也。二。多亦為一故。多為能成。是有義。一為所成。是空義。是即一歸於多故。多存一泯。三。兩門二義。並不相離故。即存亡俱現。四。形奪俱盡故。即存亡俱泯也。五。一為能成。必有所成故。是即攝一同一之有。即是廢自同他之空也。六。多為能成。必有所成故。亦攝廢同時也。七。一多各二不相離故。無礙俱現也。八。攝廢同體。定不得故。即俱非也。九。一多緣起。隨義成立故。則相是存亡俱存現前。十。能成存亡空有俱反故。泯然超絕也。深思可知。第八。一事存泯門。然一望多。有攝他廢自。相是存泯。亦有十義。一。此法有攝他同己故。自存也。二。廢己同他故。自泯也。三。收廢俱現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義全奪故。俱非也。五。非盡己同他。無以盡他同己。是故即泯常存也。六。反上句故。即存常泯也。七。二義不相離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現也。八。相奪全盡故。存泯。泯存。俱非也。九。合前八句。一事法不相障礙。俱現前也。十。諸義同體相奪俱盡故。超然絕慮也。思之可見。第九。多事存泯門。然多望一。既攝他廢自。相是存亡。亦有十義。一。以多有攝一同己故。多存也。二。以多有廢自同一故。多泯也。三。以前二義不相離故。存泯雙現。四。形奪俱盡故。雙非也。五。以非不攝一同多。無以廢多同一。是故存即泯也。六。非不同一。無以攝一。泯即存也。七。由存即泯故。有泯。由泯即存故。有存。二義不相離故。存泯。泯存。俱現前也。八。由存無不泯故。非存。由泯無不存故。非泯。二義形奪兩亡故。俱非也。九。由八義同位相須。法體方立。是故圓通無礙。俱現前也。十。由前諸義。各互相奪。定取不得。是故無不超絕。挺然無寄。唯證相應也。會意思之。第十。圓融具德門。然上諸門。並同大緣起。無障無礙。圓明自在。亦有十義。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切也。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三。隨舉一義。亦具一切。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圓分。俱是總相。是故融攝一切。六。俱是別相。莫不皆是所攝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同故。八。俱是異相。義各別不離故。九。俱是成相。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十。俱是壞相。緣起無作。同一味故。此上諸義中。各有解行境。會意思之。此即略辨理事圓融。若能熟思。使法理現前。則華嚴義旨。由此稍開耳。 華嚴三昧章竟 謹案唐賢首國師著述。中土久佚。經 楊仁山先生轉輾求得者。為華嚴探玄記。未刻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入楞伽心玄義。起信論義記。別記。法界無差別論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華嚴義海百門。以上各種已刻行而楞伽經疏七卷。法華經疏七卷。華嚴策林一卷。日本續書 先生藏有此謂係膺本華藏世界觀一卷。及此三昧章。則求之日本亦不可得。日本南條文雄君。嘗覆 先生書云。法藏所作三昧觀者。義海百門。或華嚴雜章之異名也。 先生辨其非是。覆書云。法藏所作華嚴三昧觀。崔致遠作別傳。已用其直心中十心名目。貴國所刻發菩提心章。錄十心之文。與崔同。并有三十心。而與法界觀。及他種湊合而成。謹知華嚴三昧觀當有全本流傳高麗也。祈請駐韓道友訪之。又書云。近聞貴宗同人往高麗布教者頗多。唐法藏所作華嚴三昧觀華嚴世界觀二種。高麗或有存者。乞寄信求之。歲庚子。南條君遊高麗。訪得此本。寄 先生書云。在韓日。得唐法藏華嚴三昧章寫本。因奉贈一本。未知此果與華嚴三昧觀同乎。抑異乎。 先生覆書云。華嚴三昧章。與菩提心章同。而闕法界觀之文。始知二書同出一本。即華嚴三昧觀無疑矣。以上均照錄原文 蓋 先生之於此書。歷數十年之久遍行中日韓三國。一再訪求。僅乃得之。至足寶已。 先生得是寫本。識以數語。謂將登之梨棗。而珍藏篋衍。未遑付梓。 先生西歸。忽忽六載。同人幾不復知有此事。乃者覆檢 先生遺稿。始知梗概。覓得底本。厨為校刻。以竟 先生未竟之志。謹以 先生原文冠於卷首。並節錄 先生與南條君往來書牘中語如右。俾當世咸知是書久佚之後。得之非易。異日者。儻能更得楞伽疏等四種刻之。與是書並顯於世。不尤法門之大幸歟。

【人間就是深山,這兒可以藏身】~一念行者

「人間就是深山,這兒可以藏身」,靜心者於紅塵俗事間,於人我是非裏,於名利追逐境界中,念念安住本心,時時保持覺知,我很喜歡他的這句話:「你可以獨處,在你的家裡;你可以單獨,在人群中;你可以和他人說話,以練靜心;你可以跳上舞台,看那個虛假小丑的表演。」 *********************************************** 【人間就是深山,這兒可以藏身】~一念行者 明白怎麼修行後,就要如古德一樣,隱身沒形,獨自修行。所謂隱身,是指不再追求個人認同,不再處處張顯那個自我;所謂沒形,是指不再被事物的表相所迷惑,時刻提醒自己要跨過事物的表面看本質,包括看自己。 不必過度追求獨處,離群索居等。當然,如果你喜歡這種生活,享受這種生活是可以的。如果你受不了那種生活,不必讓自己找額外的苦吃。事實上,在你的家裡,在你家人們中間就可以實現獨處,就可以隱身沒形,當你明白了自己的本質是什麼時。 人間就是深山,這兒可以藏身。一條龍雲彩裡是最好的藏身處,一個修行者人世間是最好的藏身處。不必到山洞裡去,與虎狼為伴而不受傷害,以為是較高的修行。在你的家裡,與你的家人相處而不被傷害,實現和諧,在你的工作單位,與你的同事相處而不被傷害,實現和諧,那才是較高的修為呢。 山洞是一個像徵,於頭腦裡修行頭腦,就是指山洞修行。黑洞洞,充滿各種思想、情緒的頭腦,是真正巨大可怖的山洞。在那裡,那些無形的思想、情緒等,就像看不見的飛行的鬼神,一不小心,就會將你攝去。所以,頭腦是修行人真正的山洞,在這裡修行才是真正的山洞修行。 山洞修行,面壁打坐,是指於你的頭腦裡,時刻看住你的本心,任你的頭腦再活動,都離不開對本心的覺知。一旦實現對頭腦有所了解,對本心有所覺知,我們就實現了破壁,我們就走出了山洞。走出山洞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你可以有一個瘋狂的頭腦,但當你安住於本心的位置上時,它漸漸就會止息。你不必起意去製止頭腦,任何一種方式的對頭腦的製止,都是增加頭腦的動量和速度。唯有安住於本心,讓頭腦獨自存在,它才會像塵埃一樣自己落定。讓一粒塵埃落定,不要給它任何形式的風,無風便是塵埃所需要的功德。 對我們那內在煙塵瀰漫的世界,無風,無任何業風,便是一種良好的修行。警惕不要向自己的內在吹風,不要自主地刮起任何風。風不在便是息,我們要的是息。息才能明,明才能遇上菩提涅槃,諸法實相,自然解脫。 你可以在與人談話時體會寧靜,你可以在與人相處時體會單獨,修行是一個人的事,正確的修行和他人、和外物沒有必然的關係。一旦你切入內在的世界,外在世界裡的一切都不再真實,那兒的世界是這兒世界的投射,那裡世界的事物只是這裡世界思想符號的象徵。 你可以獨處,在你的家裡;你可以單獨,在人群中;你可以和他人說話,以練靜心;你可以跳上舞台,看那個虛假小丑的表演。一切都是可以的,關鍵要了解這顆心,而不迷失。心不逐塵或心逐塵時知道心在逐塵,是不迷失;否則,那是迷失。 坐地日行八萬里,而不知道自己的頭腦、自己的心在幹什麼,乾了些什麼,是嚴重的迷失。莫迷失了,身為一個修行人。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覺察93

覺察(93) 最後,終於有一天你變成了主人,到那時候,你要思考就思考, 需要的話,你就使用頭腦,不用的話,你就讓它休息 。不是說頭腦 就沒有了,它仍然會在那裡,但你可以使用它,也可以不用它,現 在這是你可以選擇的,就像你的雙腿,你想跑的話就跑,想休息就 休息,你的腿就在那裡供你使喚,頭腦也是同樣的道理 。 當我對你說話的時候,我正在用我的頭腦,因為除此之外,沒有 其他說話的方式;當我在回答你的問題時,我正在使用我的頭腦, 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說話的方式,我必須回應,我的話語必須 有連貫性 。頭腦是一部美麗的機器,當我獨自一個人,沒有對人說 話的時候,頭腦就不在了,因為它是一個串聯你我的媒介,當我獨 自一個人坐著時,頭腦並不需要工作 。 你從沒讓頭腦休息過,以致於它被操到非常平庸;你從未間斷地 讓它工作,縱然疲乏也沒有關機,它白天工作,晚上也工作一一白 天你思考,晚上你作夢一一它不分晝夜不眠不休地工作 。假如你活 到七十或八十歲,你的頭腦就會連續工作七、八十年 。 ~~奥修

「無」的屠龍刀

天性會修禪的人,他的心胸與氣度,跟一般修行人絕對是不一樣 。一般的修行人,不敢於打殺一切,這裡看不開,那裡放不下,心 裡都有所掛礙,無法解脱自在。一個大修行人就迥然不同,他的格 局大,什麼都可以超越,他的心是空空蕩蕩的,了無一物。他不執 著一切,心中不留有任何眷念,善於運用「無」的屠龍刀,把所修 的法也好,所證的道也好,徹頭徹尾,把它否定斬掉。 這種最上乘的修行人,他的心裡沒有放不下的東西,一物不留, 不會罣礙生死,不怕三界六道輪轉,並且把從前所建立的種種知見 ,包括所修的法,所習的認知,徹底的從内心瓦解掉、粉碎掉。修 行人到最後的境界,如不能瓦解你過去的知見,所修的法,所證的 道,你絕對沒辦法證到最上乘如如不動的體性。 ~~法禪法師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白雲之道~112

人們跑來問我說,他們想要知道他們的前世,他們有前世,但那 是無關的,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你要對過去怎麼樣?現在已經無 法對過去做什麼,過去已經過去了,那個既成事實已經無法改變, 你已經無法改變它,你已經無法退回去,那就是為什麼自然以它的 智慧不讓你記住前世,否則你一定會發瘋。 你或許會愛上一個女孩,如果你突然覺知到那個女孩前世是你的 母親,事情將會變得非常複雜,那麼要怎麼辦呢?當那個女孩在前 世是你的母親,那麼跟她做愛將會產生罪惡感,不跟她做愛也會產 生罪惡感,因為你愛她。 那就是為什麼我說自然以它的智慧從來不讓你記住你的前世,除 非你來到一個它能夠允許的點。當你變得非常靜心,沒有什麼東西 會打擾你,那麼那個門就打開了,你所有的前世都會呈現在你的眼 前。那是一個自動的運作過程,有時候那個運作過程會失常,由於 某些意外事件,有一些小孩生下來就能夠記得前世,但是他們的人 生將會因此而被摧毀。 ~~奧修 白雲之道~95 活躍的文化到了最後都會變成瘋狂的,而不活躍的文化到了最後 都會變得死氣沈沈,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社會,也可能發生在個人 。 對我來說,平衡就是全部,不要選擇,不要拒絕,接受兩者,然 後創造出一個内在的平衡。動態靜心是走向那個平衡的一種努力。 活動一一享受它,成為狂喜的,完全進入它,然後寧靜一一享受 它,對它感到狂喜。 儘可能自由地在這兩者之間移動,不要有任何選擇,不要說我是 這個或那個,不要跟其中之一認同。要說:我是兩者,不要害怕矛 盾,讓它矛盾,要成為兩者,在兩者之間自由移動。 當我這樣說,我是無條件地這樣說的一一不只是對活動和不活動 而已,任何被稱為好的和壞的也都包括在裡,任何被稱為神和魔鬼 的也都包括在裡面。 永遠都要記住:到處都有兩岸,如果你想要成為一條河流,你就 必須使用兩岸一一無條件地。不要說:因為我是活躍的,所以我怎 麼能夠不活躍?不要說:因為我是不活躍的,所以現在我怎麼能夠 是活躍的?不要說:我是這個,所以我怎麼能夠是那個? ~~奧修

頂果法王 開示六字大明咒

在此末法時期,因為人們智力有限、缺乏決心,所以需要以精要形式來修習佛法。視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虔誠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誦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簡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唸誦,也濃縮了所有佛教經典的要義。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心,所帶來的加持是無盡的。如果你把它當作主要的修持,那麼人、天人、甚至傷人的鬼神,都會善加對待你,你將長壽而無病無殃。在下一世,你會投生普陀山的極樂淨士,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 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完全證悟的佛,為了利益眾生而示現菩薩身。諸佛的本性同一,其悲心的化現便是觀世音菩薩。既是諸佛悲心的化現,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源,因為慈悲是證悟成佛的最根本,觀世音菩薩便是悲心的本尊形相。觀世音是佛,觀世音是法師,觀世音是僧;觀世音是上師,觀世音是本尊,觀世音是空行;觀世音是法身,觀世音是報身,觀世音是化身;觀世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是蓮師,觀世音是聖救度母;總之,觀世音菩薩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如同百川匯流於一座橋下,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總集。接受他的加持,就是接受諸佛的加持;了悟他的本性,就是了悟諸佛的本性。 在此黑暗時代,觀世音菩薩化現為蓮師。由於他發願要特別利益這個時代的眾生,其智慧、悲心和力量比其他任何諸佛還要迅速。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國王、善知識、凡夫、野生動物,甚至山、樹、橋等,任何能圓滿眾生需要的形相。即使是酷熱天氣裡吹過的一陣涼風,或病痛中片刻的舒暢,都是觀世音菩薩悲心的顯現。 同樣地,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唄美吽(OM MANI PADME HUM),是諸佛慈悲智慧的音聲顯現。其中涵攝了佛所教授八萬四千法門的精義。在眾多不同的咒語中,如明咒、陀羅尼咒、密咒,沒有一個比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更殊勝。持誦這個一般所稱嘛呢咒咒語的大利益,在佛經和密續中一再被提及。據說,只持誦麻呢咒一遍,就等於誦念了佛陀所傳的十二分教。持誦六字大明咒及圓滿了菩薩的六度,並能穩固地杜絕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這是個簡單的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義。如果你把嘛呢咒當作快樂與痛苦時的皈依處,那麼觀世音菩薩將一直與你同在。你將不假造作地愈來愈虔誠,自然升起對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 根據《寶篋經》的記載,持誦一億遍嘛呢咒,你身上無數的活有機體將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在死後,即使是屍體荼毘的煙,都能保護吸入者免於轉生三惡道。 縱使是此咒的某字——唵、嘛或呢,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加持並使眾生解脫。據說,佛擁有超越任何眾生的非凡能力,像是能正確說出連續下了十二年的暴風雨里共有多少雨滴,但即使是佛,也無法完全述說持誦一遍嘛呢咒所產生的功德。如果佛開始做這般闡述,即便將地球上的森林都製成紙,也不夠寫盡其中最微小部分的功德。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嚇退死神,但觀世音菩薩悲心的溫暖光亮,卻能完全袪除任何人在死神逼近時所感到的畏懼。這即是所謂的“無欺皈依處”。觀世音菩薩完全不受輪迴束縛,隨時都在幫助眾生,連最微細的動作——一手勢、一眨眼,都具有幫我們自輪迴中解脫的力量。當我們藉持誦嘛呢咒來向他祈求時,不應該認為他在遙遠的淨土而聽不見,因為觀世音菩薩永遠在對他有信心的人身邊。我們由於自身的障礙,無法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普陀山親見觀世音菩薩。事實上,他的悲心不捨棄任何眾生,他不斷化現為最能利益眾生的任何形相,尤其是化身為偉大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堅信觀世音菩薩是無上的救怙主,他將解脫道示現給一切眾生,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觀世音菩薩悲心的甘霖無分別地遍灑在眾生界。但幸福的作物不會生長在信心種子枯萎的地方。缺乏信心,就是在他加持的暖陽下自我封閉,好比將自己關在暗室中。假如你有信心,在你與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之間,就沒有距離和遲滯。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精髓,是菩薩六度的咒語形式。當你持誦此咒時,六波羅蜜多會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時達成。 一切佛經、密續的至高修行,都可濃縮為對上師的虔誠心,這些法教也盡攝於持誦嘛呢咒的修行中。牢記對上師的虔誠心,是一切證悟之源;而上師瑜伽的精髓——也就是將你的心與觀世音菩薩的本性融合為一,是一切修持中最深奧的。請持誦六字大明咒。 金剛語 念誦修法降咒皆戲論; 融攝一切六字即法音。 一切音聲無異觀世音; 聲空不二如咒誦嘛呢。 咒語是金剛乘修行的要素之一。咒語是梵文,在聲音的範疇裡,其重要性等同於形相範疇的本尊觀想。有許多不同類別的咒語,包括明咒、密咒、陀羅尼咒,也有近修咒、成就咒、成就四種事業咒。 但沒有任何咒語被認為勝過嘛呢咒。它不僅包括了所有咒的功用,也涵蓋了其他咒所有的力量和加持。如偉大的噶瑪.恰美等過去博學的聖哲們,無法在佛經中找到任何一個咒比嘛呢咒更具利益、更精要、更容易修行,所以他們將嘛呢咒當作主要修持。即使只聽聞嘛呢咒,便能夠從輪迴中解脫。例如,有個故事說: 五百條蟲正在一個惡臭不堪的坑里掙扎,觀世音菩薩有感於牠們的痛苦,於是化身為一隻金蜂,發出嘛呢咒的唵聲從坑上飛過,這些蟲一聽到六字大明咒的聲音,就完全解脫了痛苦而轉生天道。 嘛呢咒不是一串普通的字,它包含了觀世音菩薩所有的慈悲和加持;事實上,嘛呢咒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音聲形式。現今由於我們的業障,使我們不能真正在其淨土親見觀世音菩薩;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聽他的咒音,持誦它、讀它,以金色的字優美地寫下它。因為咒是本尊的心要。和本尊無分別,所以上述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六度的表現,如同觀世音菩薩所說的,無論誰持誦六字真言,都將圓滿菩薩六度,並淨化一切業障。 為了持誦這個咒語,先如前述盡可能清楚生動地觀想觀世音菩薩。觀想觀世音菩薩心中有一朵六瓣蓮花,上唯一滿月輪,月輪中央立有一種字“啥”,週繞“唵嘛呢唄美吽”六個字,像一串珍珠般順時針圍繞,咒鬘放出萬丈光芒,供養極樂世界、密嚴淨土及其他一切無數淨土。每道光中都帶著許多供養物,例如八吉祥、八珍寶、輪王七寶、滿願樹、寶瓶等。廣大的供養雲遍滿虛空,供養每個淨土中的諸佛菩薩,由於諸佛接受了供養,你累積了功德和智慧。 所有的光回返,以甘露的形式帶回諸佛身、語、意的加持及相隨的智慧、力量和慈愛,一起融入觀世音菩薩心中的咒鬘。觀世音菩薩變得更光輝耀眼,好似藏紅花水洗淨過的黃金。 再一次地,無數道光由咒鬘射出,遺除了所有六道眾生的痛苦:地獄的焦熱及刺骨嚴寒;餓鬼道永不滿足的飢渴;畜生道的愚癡、奴役和受虐;人道的生、老、病、死;阿修羅道的嫉妒及宿怨;天道的由歡愉迷人的善妙世界,最後墮入三惡道時所經歷的劇苦。這些痛苦都被咒鬘放出的光驅除,如同朝陽消融了冬天草地上的凍霜般,所有眾生都轉成觀世音菩薩:先從你周邊開始,到最後整個宇宙都變成普陀山淨土。 以這種方式利益一切眾生之後,所有的光收攝回自己身——觀世音菩薩。你身上每個毛孔都含有無數淨土,每個淨土中都迴響著六字大明咒咒音。它的聲響遍滿虛空,就像打破的蜂巢飛出的數百萬蜜蜂群聚所發出的唵聲。嘛呢咒音遣除了無明,降服了一切魔,咒音將聲聞眾由禪定中喚醒,帶領他們進入大乘道;咒音供養菩薩,勸誡他們繼續利益眾生;咒音囑咐護法護持教法,增進一切利樂。 風聲、流水聲、火的劈啪聲、動物的叫聲、鳥的歌聲、人聲——宇宙中的一切音聲——都是六字大明咒振動所自然升起的法音,聲空不二和無聲法身的迴響,透過持誦金剛語瑜伽的修持,你將不費力地證得共與不共成就 當你能清晰穩固地觀想本尊身,也能夠如金剛語段落所述持誦咒語時,將可增進你的修行。觀世音菩薩心咒的第一個字“唵”,象徵五智,是一個吉祥的字。大多數的咒都由“唵”字開頭。 “嘛呢”的意思是寶,“唄美”代表蓮花,“吽”字則是宣說、迎請觀世音菩薩的遍知。全咒可譯為:“您,蓮花寶,賜予的遍知。”透過六字大明咒不斷重複的名號,你憶念並迎請觀世音菩薩的無盡功德,彷彿從遙遠之處呼喚他。他會任運地示現慈悲來回應,並圓滿你的一切願望。 為了加持眾生,觀世音菩薩賦予六字大明咒等同於他自身的力量,這是無生空性的迴響。書寫的六字大明咒,能令看到的眾生解脫;唸誦六字大明咒,能令聽聞的眾生解脫;如果在心中想起它,也能由憶念而得到解脫;把他穿戴在身上,可由碰觸而得到解脫。如果你習於視一切音聲為咒,當你在中陰時聽到恐怖的音聲,也不會感到恐懼。藉著此咒語,觀世音菩薩行使廣大無量的慈悲事業。所以,以強烈的虔誠心,把聽到的一切宇宙音聲都當做是咒音的振動,持誦六字大明咒. 觀世音菩薩是如來、佛性的精髓,透過唸誦其六字大明咒,法身的一切功德將毫不費力地開展。 一尊諸佛總集觀世音, 一咒心要總集嘛呢咒; 一法生圓總集菩提心, 一悟解脫一切誦嘛呢。 釋迦牟尼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佛法,指引我們何者當避免、何者該培養,全都完美地包含在六字大明咒中;僧伽,是在道上幫助我們的菩薩,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觀世音菩薩是三寶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了無數雨滴般,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也涵蓋了文殊菩薩的所有智慧和金剛手菩薩的所有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咒語、一修法,你就能成就一切。 許多本尊有無數的形相:寂靜或忿怒相,一頭、三頭或多頭,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種都像徵不同得功德。然而,你可以相信他們全都涵攝於觀世音菩薩一身。同樣地,既然其他無量咒語的一切利益都涵攝於六字大明咒中,你可以全心全意地只持誦此咒語。你的身、語、意與觀世音菩薩證悟的身、語、意本質相同,這是你應該了知的修行精髓。 同時,在成佛之道上一切通往究竟目標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持續並增長廣大的菩提心。根據殊勝噶當派上師的口訣教授,先將心的本性——究竟菩提心——介紹給你,然後你在培養對一切眾生的悲心——“相對菩提心”。 流轉的念頭在實相上是無生的,既不住也不滅。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要控制狂野的心是很困難的。以這種了知,當念頭產生時,不去追逐它,安住在心的本然相續狀態中,即所謂的“究竟菩提心”。 一旦你以此方式瞥見了心的本性,你對究竟菩提心的了悟會因兩種相對菩提心的修持而加深:即為了一切眾生之故而成就佛果的願菩提,以及真正將此願付諸實行的行菩提。如前所述,只許願幫助他人是不夠的,你必須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真正力行利益一切眾生。為了達成此目標,你觀想觀世音,持誦其咒語,禪修其智慧本性。當你以此方式持續修行,妄念會愈來愈少。當智慧在你身上盛開時,就能使你圓滿自、他此刻與究竟的需求。 當人們聚在一起談話時,內容大多言不及義。他們的對話主要起於貪愛和反感,只會增強煩惱。這些毫無意義的談話會擾亂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念頭如風中的紙旗飄蕩不已。 諺語說:“嘴是惡罪之門。”綺語、謊言、惡口、繞舌都會導致無盡的干擾和內在的不平,即使是伶牙俐齒與滔滔辯才也往往只會使我們浪費時間,引起麻煩。這就是為什麼在密咒乘中說:用一個月持咒並且禁語,比花上一整年時間持咒但仍摻雜日常談話更有助益。一如前者般正確修行,沒有其他任何談話的侵擾,持誦的咒語可以保有其全部力量,最後能通達超越語言文字之現見實相(clear vision of the turth),因為嘛呢咒是不落言詮實相的自然共鳴。如果你藉禁語來排除日常生活中無止盡的閒聊,且只唸誦六字大明咒,你的修行將進步神速。 即使只念少許的嘛呢咒或做片刻的修行,都會讓你獲取更多覺者的心要寶藏。了知世間財富不能帶給我們今生或來生的真正利益,以精進、虔誠和喜悅之心持誦六字大明咒。 不要忘了,生命迅速消逝,恰如夏日的閃電或手的一揮。現在你有學佛的機會,不要浪費一丁點的時間在其他事情上,用所有的精力來持誦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具有對治所有煩惱、帶來不可思議利益的力量,但如果你不能正確專注地持誦,它就無法完全發揮效用。如果你在唸誦時,常被身體的感覺、觀看其他事物、和他人閒扯或妄想等事情干擾,咒語的力量就會如同一塊沾滿灰塵的金子,其光澤永遠不會被察覺。 即使你能在指間將念珠撥轉地飛快,但這般虛有其表的修行又有什麼用呢?重點並不只是不計代價地累計大量的唸誦次數,也是為了對修行及其目的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為了得到唸誦嘛呢咒的完全效果,保持身體的正確姿勢而不隨意晃動;禁語並只持誦六字大明咒,不說任何一句話;把心專注於觀想上,不要被過去的記憶或未來的計畫所干擾,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發願仿效密勒日巴尊者,捨離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繁忙事務和無謂干擾,從心裡驅除怠惰和煩惱,全力投入佛法的修行。如果你能如此修行,無疑地你的心續將得到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 佛法的修行可帶你達到不論在座上或座下,都住於相同覺性的境地。這是一切開示的精髓,少了它,不論你唸誦了多少咒語或祈請文,做了成千上萬的大禮拜或繞塔,只要你的心仍受到干擾,則絲毫無助於你去除煩惱障。永遠別忘記這最重要的一點,持誦六字大明咒。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不知道

奧修,你認為自己是神嗎?為什麼你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事?   我不是神,但我知道神性--在我裡面,你裡面,到處都是。差別是我意識到它,但你沒有。我醒了,你還熟睡著。   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什麼都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只有當你來到這個不知道的喜樂狀態,才會有清晰。知識是個打擾;沒有知識的狀態才能看清楚一切。   我在這兒的努力是幫助你來到像我一樣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記住:知識無法知道,而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才知道。 延伸閱讀:奧修談清靜經(上)

存在之詩~11

摩訶慕德拉是一個空無的體驗一一就是你不存在 。當你不存在, 那麼還有誰在受苦?還有誰在深受痛楚和苦惱?還有誰在沮喪和悲 傷?還有誰在快樂和忘憂?佛陀說如果你感到喜樂,那麼你會再度 成為苦惱的受害者,因為你依然存在 。當你不存在,完全不存在, 徹底不存在,那就沒有痛苦和喜樂一一而這才是真實的喜樂,如此 你將不會重蹈覆轍;達成空無就是達成一切。 同樣的,我對你們所下的功夫,只是要引領你走向空無,引你去 到全然的真空。 首先要了解的是,自我的概念是頭腦創造出來的,你裡面並不存 在著自我 。 ~~奧修 存在之詩~18 帝洛巴所謂的「放鬆與順應自然」是什麼?指的是不與自己抗爭 ,放鬆下來,不製造出性格、道德結構來框限自己,也不墨守成規 ,否則將會成為束縛,為自己創造出牢獄 。 保持放鬆、漂浮,隨著情境而行、隨機應變;不要以包覆你的性 格來行動,別以固定的態度行動,要像水一樣放鬆,别固執得像個 冰塊。保持行進與流動,當自然帶你到哪裡,你就去到哪裡,别抗 拒,別企圖強加什麼在自身和存在上。 ~~奧修 存在之詩~17 愛不是一種努力,你無法對愛做出任何努力;如果你努力,愛就 不存在了。你只能流進愛裡頭,沒有絲毫的努力,你只是讓它發生 ,沒有做什麼努力。 那不是作為,而是一種發生:無須任何努力 - - - 對整體、對最終 的也是一樣,你不必努力,只要跟著它漂泊 - - - 只要保持放鬆與順 應自然 - - - 這就是方法,也是譚崔的基礎。 ~~奧修

白雲之道

寧靜必須在你完全活生生的情況下發生,在你很有生命力、洋溢 著生命能量的狀態下發生,那個寧靜才有意義,但是這樣的話,那 個寧靜將會具有完全不同的品質,它將不會是無趣的,它將會是活 生生的,它將會是兩極之間一個微妙的平衡 。 那麼這種類型的人,這種追求活生生的平衡的人、追求活生生的 寧靜的人,一定會喜歡到市場去,也喜歡到喜馬拉雅山上去,他一 定會喜歡到市場去享受噪音,也會喜歡到喜馬拉雅山上去享受寧靜 ,他會在兩極之間創造出一個平衡,然後他會停留在那個平衡之中 ,那個平衡是無法透過直線的努力來達成的 。 ~~奧修 白雲之道~19 關係已經夠了!你已經受了過多的苦。很多很多世以來,你都一 直在跟這個或是跟那個關連,而你已經受了過多的苦,太過了!你 已經受了比你所應得的更多的苦。 那個受苦集中在對關係的錯誤觀念,那個錯誤的觀念是:你必須 成為你自己,然後再去關連,那麼就會有緊張、衝突、暴力、和侵 略,因此整個地獄就跟隨而來。 沙特在某一個地方曾經說過:別人是地獄。但事實上別人並不是 地獄,別人之所以是別人是因為你有自我,如果你不復存在,那麼 別人也就消失了。 ~~奧修 白雲之道~18 但是人的頭腦無法超出關係而思考,因為我們無法把我們自己想 成好像我們不存在,我們是存在的,不論我們怎麼樣隱藏它,我們 都存在,在內在深處,那個自我是存在的,在內在深處,自我一直 在操縱。 對一朶白雲,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用你的自我來看白雲,你可 以去思考它,但是那個奧秘不會揭開,那個門會保持關閉,你還是 會停留在黑暗的夜晚裡。 如果你的自我消失,你就變成了白雲。 所以我根本沒有跟白雲關連,我就是白雲,我也希望你成為白雲 ,而不是跟它關連。 ~~奧修 白雲之道~17 如果你存在,那麼你會試著去操縱,你會想要佔有,你會想要成 為主人,那麼剝削就會介入,那麼對方就被使用來當成工具,而不 是當成一個目的。 對白雲你就無法那樣做,你無法使它們成為先生或太太,你無法 綁住它們或是說服它們進入一個關係,它們不允許你這樣做,它們 不會聽你的,它們已經受夠了它,所以現在它們變成了白雲。 你可以跟它們合而為一,那麼它們的心就打開了。 ~~奧修

白雲之道

在西藏有一種靜心一一和尚們坐在山上,完全單獨,只是靜心冥 想飄浮在天空的白雲,繼續凝思,漸漸地被白雲合併,然後他們就 變成白雲一一就像一朶白雲棲在山上。沒有頭腦,只是存在,沒有 抗拒、沒有抗爭、沒有什麼事要達成,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失去, 只是享受那個存在,慶祝當下那個片刻一一那個喜悦、那個狂喜。 因此我稱我的道為「白雲之道」。我也想要你們變成白雲,飄浮 在天空。我說飄浮,而不是移動,不是移向某一個點,只是飄浮, 不管風兒帶領你到那裡,你就飄浮到那裡。 ~~奧修 白雲之道~110 對於一個愛人來講,沒有死亡,對一個非愛人來講,每一個片刻 都是一種死,因為每一個片刻都有某些東西從他身上被抓走。身體 在消失,他每一個片刻都在失去一些東西,然後會有死亡,每一樣 東西都將會被化為虚無。 那個恐懼是什麼,為什麼你那麼害怕?即使關於你的每一件事都 被知道,你變成一本被打開來的書,有什麼好害怕的?它會怎麼傷 害你呢?只是虚假的觀念,只是一些社會給你的制約說你必須隱藏 、你必須保護你自己,你必須經常處於抗爭的心情、每一個人都是 敵人、每一個人都在反對你。 沒有人在反對你!即使你覺得某人在反對你,他也不是在反對你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在顧慮他自己,而不是在顧慮你。 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在真正的關係能夠發生之前,這一點必須被 了解,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靜心冥想它,然後讓別人進入你,邀請別人來進入你,不要在任 何地方製造任何障礙,變成一個通道,永遠保持敞開,在你身上沒 有鎖、沒有門、沒有關閉的門,那麼才可能有愛。 ~~奥修 白雲之道~109 如果你能夠讓愛發生,那麼就不需要祈禱、不需要靜心,也不需 要任何教堂或廟宇;如果你能夠愛,你能夠完全忘掉神,因為透過 愛,每一件事都會發生在你身上:靜心、祈禱、和神都會發生在你 身上。每一件事都會發生在你身上,那就是耶穌說「愛就是神」的 意思。 但愛是困難的,恐懼必須被抛開。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你非常 害怕,但是你沒有什麼東西好失去的。 你有什麼好失去的呢?什麼都沒有。這個身體將會被死亡帶走, 在它被死亡帶走之前,將它給予愛。任何你會被帶走的東西,在它 被帶走之前,為什麼不分享它?那就是佔有它的唯一方式。如果你 能夠分享和給予,你就是主人,它將不會被帶走,沒有什麼東西是 你永遠可以保存的,死亡將會摧毀每一樣東西。 所以如果你有正確地了解我的話,那個奮鬥是在死亡和愛之間, 如果你能夠給予,那麼就沒有死亡。在任何東西可以從你身上被帶 走之前,你已經將它給出去,你已經使它成為一項禮物,那麼就不 可能有死亡。 ~~奧修 白雲之道~108 唯有當你能夠生活在當下這個片刻、生活在「現在」這個片刻、 生活在現在這個豐富裡,你才能夠愛。 愛是一種很稀有的開花,它只是有時候發生。有無數的人生活在 虚假的態度裡,以為他們是愛人,們相信他們在愛,但那只是他們 的相信而已。 愛是一種非常稀有的開花,它有時候會發生,它之所以稀有是因 為唯有當沒有恐懼,它才能夠發生,在這之前不可能發生,那意味 著愛只能發生在一個具有很深的心靈和宗教性質的人身上。每一個 人都可能有性,每一個人都可能跟別人相識,但是愛不一定會發生 在每一個人身上。 當你不害怕,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隱藏,那麼你就可以保持 敞開,那麼你就可以撤回所有的界線,然後你就可以邀請別人來穿 透你,穿透到你的核心。 記住:如果你允許別人穿透你穿透得很深,別人也會允許你穿透 而進入他們,因為當你允許別人穿透你,信任就產生出來了,當你 不害怕,別人也會變成無懼的。 ~~奧修 白雲之道~107 你會成長而變得了解,使它變得更強烈、更集中,用盡你所有的 能量來了解你的存在、你的自我、你的頭腦、和你的意識等現象, 變得越來越警覺,不論發生什麼,你都同時將它了解。 某人侮辱你,而你覺得生氣,不要錯過那個機會,要試著去了解 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憤怒產生,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件哲學之類 的事情,不要到圖書館去找有關憤怒的資料。憤怒發生在你身上, 它是一個經驗,一個活生生的經驗,將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它 上面,試著去了解為什麼它會發生在你身上,它不是一個哲學的問 題,當憤怒發生在你身上,去問別人是愚蠢的,你可以去碰觸它, 你可以去嘗它,你會被它所燃燒。 試著去了解它為什麼發生,它來自那裡,它的根在那裡,它是怎 麼發生的,它是怎麼在運作的,它如何凌駕在你之上,你如何在憤 怒當中變得瘋狂。憤怒以前發生過,現在它正在發生,但是現在加 進一個新的因素一一了解的因素,然後那個品質將會改變。 然後,漸漸地,你將會看到,你越了解憤怒,它就越少發生,當 你完全了解它,它就消失了,了解就好像熱,當熱達到某一個特定 的點一一一百度一一水就消失了。 ~~奧修 白雲之道~106 如果你的自我是你的意義,如果你的自我是你的重要性,你怎麼能過 抛棄它?聽我講,你開始想要拋棄它,但只是藉著思想,你無法抛棄自 我,你必須去瞭解它的根一一它在那裡,它存在於那裡,它為什麼會存 在。 這些就是你所不知道的,在你裡面運作的無意識力量,它們必需 被弄成有意識的,你必須將你自我所有的根都拔出地面,好讓你能 夠看清。 如果你能夠保持不被佔據,如果你能夠在不被需要的情況下保持 滿足,自我能夠在當下這個片刻就拋棄,但是這些「如果」是很大 的如果。 靜心能夠為這些很大的如果做準備,那個發生將會在一個片刻裡 發生,但是那個了解需要時間。 它就好像當你將水加熱,它就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熱,然後在 一個特定的熱度,在一百度的時候,它就開始蒸發,蒸發發生在一 個片刻之中,它並不是漸進的,它是立即的。從水到蒸汽有一個「 跳」,突然間,水消失了,但是它涉及時間,因為水必須被加熱到 沸點,蒸發能夠突然發生,但是加熱需要時間。 了解就好像加熱,它需要時間,而抛棄自我的現象就好像蒸發一 樣,它是突然發生的。 所以不要試著去抛棄自我,相反地,要試著去加深你的了解,不 要試著使水改變成蒸汽,要先對它加熱,第二件事將會自動隨之而 來,它將會發生。 ~~奧修